孩子感受不到分享的喜悅,該怎麼辦?

問題:小學三年級孩子連糖果都不願意和其他人分享,所以我真不知道要如何解釋讓他明白為何要捐錢幫助有需要的人。

  相信大家都聽過「施比受更福」,付出原來也可以很有滿足感。如果你從別人的付出中感受過快樂,你會更樂意成為一個願意分享的人嗎?

  在現今生活富足的澳門社會中,無論是孩子「需要」還是「想要」的物質,父母都會自動為孩子準備好。孩子缺少機會去感受用自己「付出」來換取「想要」物品的過程。試思考這個情景,遇上需要分享或捐贈的情況,例如家人生日需要一起購買生日蛋糕或者遇上街上有人賣旗,這些支出應該由父母支付,還用從孩子的零用錢支付?

  如果孩子主動提出為家人送上生日蛋糕或者支持賣旗活動,但卻不曾從錢的層面上向父母提出自己也希望付出一部分的話,這說明孩子認為「分享」是能夠令他快樂的事,但同時也代表孩子並沒有把分享與自己的零用錢扯上關係,或者未曾思考過與金錢有關。因為平時所有「分享」支出的金錢都是由父母一手包辦,甚少機會參與整個過程,所以孩子沒有感受到「少了」和「心痛」的感覺。


  假設現在換成糖果分享的情景,那麼孩子就會由更切身的感受了!因為他們可以看見自己擁有的糖果正在遞減,可是未必能感受到別人的快樂正在增加。為了讓孩子感受分享的快樂,家長可以和孩子玩一些模擬遊戲。先購買一些小貼紙,上面印有孩子最愛的卡通圖案,然後再將這些貼紙分享給身邊的親友、同事。接下來就和收到貼紙的朋友演一場「小把戲」,把收到的貼紙拍照發送給家長,再請朋友附上感謝的說話,例如:「多謝你送給我這張貼紙,我很喜歡呀!」。父母這時就可以把這些訊息分享給孩子看,讓孩子明白到付出和接受,同樣都可以感受到喜悅,從而讓孩子學會分享。

回到家長提問的捐錢問題

首先由生活著手,讓孩子感受到分享的樂趣及明白捐錢的意義。接下來就需要孩子懂得管理自己的零用錢,才能使孩子體會到捐錢時分享和助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