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實驗:
棉花糖實驗是史丹福大學在1966年進行的心理學實驗,旨在研究自制能力。在實驗過程中,小朋友如果能抵擋住眼前香甜可口的棉花糖誘惑,在研究人員離開後不吃掉棉花糖,便可以在研究人員再次回到房間後,額外獲得一份棉花糖作獎勵。
研究結果:
而追蹤研究發現,於「棉花糖實驗」中能抵擋住誘惑的小朋友,在日後考試及生涯發展都有較好的表現。
小朋友在面對「想要」的物品時,如何運用自己的金錢,其實也是實行「延遲滿足」的練習機會。同時更可以練習孩子的分析能力,在面對選擇題時能分析其優缺點,將目光放得更長遠。因此父母應該以身作則,言傳不如身教,多和孩子溝通每次消費的原因,並讓孩子知道父母在處理開支時的想法及實際行動,為孩子製造切身感受的機會。
有關「延遲滿足」,其實日常生活有很多場景也能夠用作訓練。試想一下平時在餐廳點一罐普通飲料和購買名貴物品時,是否會有差別?作為有經濟能力的成年人,支付一罐比超級市場價格貴幾元的飲料完全在我們的能力範圍內,因此很多時候並不會刻意去思考是否「划算」,也不會有任何聲音提醒我們先不要點,待用餐完畢後可以在超級市場用四分之一價錢買到一模一樣的飲料。但如果是買一個新款名牌手袋或一部新型號汽車,我想大部分的成年人就不會像買飲料那樣,不假思索便能下決定。
以上皆是生活中會遇到的一些情景,可是在遇到購買價格昂貴的物品時,父母會因為價格太高而不會和孩子談起這些規劃,而每天在孩子生活中所獲得的,往往就是「父母不用看價格就能買」的消費經驗,甚少體會到「停一停,想一想」的過程。由於很少父母會向孩子解釋購買背後的過程,因此孩子並不知道原來父母也有過金錢規劃——今天之所以能支付得起價格昂貴的物品,是因為當初懂得減少衝動消費,把金錢留起,並進行合理分配。
相信,如果父母能在日常生活中,多與孩子解釋和分析,便能夠很好地鍛煉孩子的邏輯思維以及理解延遲滿足,對孩子來說,是很好的練習機會。嘗試和孩子談談家庭的開支計劃和父母在遇上較大開支時的計劃和安排吧!給孩子提供了解家庭狀況的機會,同時也讓孩子明白需要運用「延遲滿足」的情況時常發生在我們身邊。孩子所需要練習的「延遲滿足」能力,是人人都要擁有的能力,人人都要從生活中練習,他們並不特別。
「多聊天才是練習的最好方法!」